今天的主角,是我們每個人數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電池。因為一篇華爾街日報關于Google正在秘密進行下一代電池技術研究的報道,電池成為了近日最熱門的話題。
毫無疑問,數字生活離不開各種移動電子設備,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轉則離不開電池的存在。然而,和處理器、顯卡、通訊模塊、內存、指紋識別甚至虹膜識別等相關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起來,電池技術發展的腳步卻出奇的慢。
9年前,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運存128MB,電池容量1400mAh;9年后蘋果推出了身材遠比iPhone袖珍的多的Apple Watch,運存提高了足足3倍,電池容量卻并沒有同比改善,反而小了很多:不到500mAh。電池技術好像被遺忘了一樣。人們的手機運行速度越來越快,存儲空間越來越大,但依然需要一天一充;那些使用時間超過1、2年的手機的續航則完全無法讓人接受。
在平常人看來,科技發展的整體進步似乎沒有被投射到電池技術上,無數電池工業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根本無法被普通消費者所感受到。擋在電池技術追隨整體科技高速發展面前的,究竟是什么?是物理法則賦予的進化邊界,還是現實成本帶來的無奈限制?
1.模式問題
我們根本不理解電池技術究竟該怎樣發展,何談快速發展?
150年前鉛酸電池被普蘭特發明出來,然而一百多年之后人們對于這種電池的電化學原理、工作模式仍沒有百分之百地了解清楚;即便現在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但其充放電效率問題仍然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人們對于化學的理解、對于電池工作的原理并沒有完全了解,更別提未來新形態的電池了。
2.還是有進步的
上面提到,現在人們常用的電池充放電效率仍有提升空間。而物理學家、化學家和工程師并非沒有努力——如果要給一個數字的話,電池技術改進的速率大概是每年5%。同樣大小的一塊電池,明年的放電量能比今年提高個百分之幾,或者充電速度能加快百分之幾……這些改進并不容易被人察覺,但積累個三五年的時間區別就比較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