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火火的新能源汽車在2016年迎來了因清查騙補、補貼退坡、推薦目錄瘦身、電池發展路線爭議等錯綜復雜的因素導致的調整期。當輿論的焦點都聚集在新能源汽車身上時,其身后的充電樁也在快速建設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近日,有行業媒體針對北京市的充電樁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發表了一篇題為《“虛擬”的充電樁》的文章,引起了業內不少關注。文章稱,在2015年12月北京市發改委和北京市科委內部引發的《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車公用充電設施一覽》地圖(以下簡稱“充電樁地圖”)中,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包括北京電力公司、華商三優、北汽特來電、普天新能源等諸多充電設施運營商在內的建樁總量是2588個,而這個數字在2016年1月18日北京市科委公開對外發布的公用充電樁統計結果中是5008個,一個月內增長近乎一倍。
對比上述充電樁地圖的2016年第一版,昌平縣充電樁從2015年12月的75個增加到600個,房山區從81個增長到247個,大興區從293個增長到361個,懷柔區從79個增長到173個。順義區、門頭溝區、密云縣、平谷區分別增長了22個、5個、2個和1個,延慶縣減少了2個。扣除上述周邊區縣變動的881個,朝陽區、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豐臺區和通州區共增長了1539個。而在2015年1月23日到2015年12月底的近一年間,北京市公用充電樁增長數是1049個。
也就是說,從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18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北京市公用充電樁增加的數量比2015年一年增長的數量還要多。按照文章的調查結果,造成這一匪夷所思的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四點:一是部分公共充電樁在上報時出現了重復,比如同一地點的同一充電樁由所屬公司和承建單位分別上報了一次;二是充電樁地圖中顯示的部分充電樁根本不存在,比如加州水郡東區和西區本應存在新增的160個公共慢充樁,實際上一個也沒有;三是部分顯示為“公用”的充電樁,其實屬于租車公司或某些單位私有,并不對外開放使用;四是不少無法正常使用的“僵尸”充電樁存在,濫竽充數。
近年來國家在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藉由資金和優惠政策推動充電樁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表明2016~2020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安排資金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獎補,各地方政府也都對“十三五”期間的充電樁建設規模做出了規劃。但北京市公共充電樁被曝出的上報重復、查無此“樁”、假“私”為“公”、“死”樁充數等現象,宛如給充電樁建設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數量蹭蹭上漲,實在令人震驚。在如今充電樁運營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況下,北京市作為全國充電樁建設速度快且數量多的一線城市之一尚且如此,不免讓人懷疑其他正大力推進充電樁建設的城市其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是否也存在各種亂象。
今年1月,國家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各省(區、市)財政、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能源等部門要對本地區申報材料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并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獎補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對弄虛作假、違規使用資金的地區,將追繳扣回獎補資金”,不知北京市政府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