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月份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的曝光,新能源汽車行業受到沖擊,出現連鎖反應,1月份新能源產量驟降8成,或與“騙補”調查的推進有關。在頗多質疑新能源補貼過高的聲音中,新能源最新的補貼性質政策出臺,不過此次政策可以看到,已經從最開始的補貼廠家傾向補貼消費者,2月14日,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提出適當降低新能源汽車、二手車的貸款首付比例。
騙補調查或致新能源汽車產量驟降
根據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1月,國內生產新能源車1.61萬輛,雖然同比增長144%,但環比下降83.8%。其中純電動商用車減幅最大,凈減產量達5萬輛,其次是純電動乘用車減產量達1.77萬輛。1月新能源車產量環比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或是由于國家四部委對新能源車“騙補”事件調查產生的影響。四部委對“騙補”事件的深入調查,將一些有“騙補”可能性的企業停止了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
同時,工信部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的車型目錄只涵蓋了247款車型,遠低于以往6年累積的3409款推薦補貼車型數量,并在今年1月1日廢止了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新目錄中大部分車型仍然與舊目錄中的車型重合,如比亞迪唐、比亞迪e6、北汽EV系列、江淮iEV等新能源車型。而騰勢、啟辰純電動車等囊括在舊目錄中的車型在新目錄中并未出現。目錄車型數量的縮減,導致生產企業原有在目錄中的車型不再享受補貼政策,也因為企業會選擇減少或者停止新能源車型的生產,這也是導致新能源汽車產量驟降的原因之一。
不過,新能源汽車產量的下降,應當屬于階段性調整的產物。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車產量下滑的主要車型集中于商用車、客車領域,對于乘用車來說,影響并不大。隨著2015年產量的爆發,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一些問題和雜質。隨著政府出手調查調整,未來新能源市場將得到優化,已經培育形成的市場環境,并不會就此消失,而各項基礎設施規劃的完善和標準的出臺,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便利性和普遍性都將得到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預測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70萬輛。
新能源補貼政策傾向消費者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商業化初期的確是需要政府補貼,除了對車企的補貼之外,各地政府也開出“特權政策”比如免牌照費、免搖號、不限行等,來幫助新能源的推廣和普及。不過“騙補”事件的爆發,關于新能源車補貼是否合理的質疑更加強烈。
突然取消補貼,有可能致使新能源行業出現斷崖式停滯,剛剛培育起來的市場和產業鏈還相對脆弱。不過為了規避因此,當務之急是將補貼標準逐年“退坡”,倒逼企業加快向市場求發展,同時調整完善規則,堵住漏洞,嚴懲騙補者。
2月14日,人民銀行、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意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降低新能源汽車、二手車的貸款首付比例,合理擴大汽車消費信貸,支持新能源汽車生產、消費及相關產業發展。
意見還明確,將深入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研究將新材料、關鍵零部件納入首批次應用保險保費補償機制實施范圍。推動保險公司盡快開發出更符合新能源汽車風險特征的專屬保險產品。
除此之外,2015年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交通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政策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結合停車供需狀況差異,推行不同區域、不同位置、不同車型的停車服務差別收費。鼓勵對新能源汽車停車服務收費給予適當優惠。
由此可以看到,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的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的車主越來越多,國家正在逐漸將利好政策傾向與補貼消費者。反觀全球,各個國家都在補貼消費者上大做文章,法國給予消費者每輛5000歐元電力補助;德國消費者可享受10年免交行駛稅的優惠,2016年后可與家中另一輛車共享車牌,以節省保險費用,而美國加州則利用積分交易制度來規避企業對補貼的依賴癥。要從從根本上解決補貼帶來的種種負效應,政府要做的還有很多,從政策驅動市場轉變政策市場雙驅動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環,保證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