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全面開花,支撐行業發展的電池技術“十三五”規劃也備受關注。在26-27日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電池技術創新(上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建言“十三五”電池發展,對于電動汽車不能一味大力補貼,而應有規劃地退坡補貼,對行業進行合理引導。
據楊裕生透露,日前,19位院士已聯名向政府提出電池發展的兩大建議:一是為“十三五”電動汽車補貼總額設定一個“上限”。要實現2020年的500萬輛目標,按四部委的通知,“十三五”要補貼3900億,但長期高額補貼不利于有效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車企追逐補貼最高的純電動客車,大部分補貼成了企業的超額利潤,最終行業生產偏離市場需求和方向,也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稅負擔。
第二條建議,明確各汽車生產企業的責任,完善政策措施。要實行適當補貼,把金額降低,加速逐年退坡。確定責任指標,燃油汽車生產企業有責任義務逐年提高電動汽車在本企業生產銷售中的比例額度,超額有獎,以罰促產。目前聯名建議已經引發國家層面的重視,楊院士表示,最后效果如何還要看四部委的最終規劃。
對于“十三五”電池技術的發展要點,楊院士給出了個人解讀。首先,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提高鋰離子電池的比能量。國家對規模儲能要總結經濟賬,不急于擴大演示規模。其次,作為我國“十二五”電池規劃的重要結果,鉛炭電池保持了鉛酸電池廉價安全等優點,楊院士提出在“十三五”階段應大力推動鉛炭電池提高和應用,全面完善產業鏈。第三,提高超級電容器技術,充分發揮作用,重視電容與鋰離子電池的融合從而提高功率和延長壽命。第四,努力創新,發展水體系高能電,有缺陷的儲能電池要慎重發展。
楊裕生認為,當前長里程的純電動汽車不宜作為發展重點,未來應當巧用電池,發展增程式電動車。他預測,在向無補貼過渡后,這將成為競爭力最強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