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隨后,國家能源局等三部門在6月齊發相關文件后,這項名為“領跑者”的專項光伏計劃開始搶奪眼球。
簡單地說,國家能源局每年會安排專門的示范項目,來吸引更高技術的產品進入光伏電站領域,這對技術進步確有引導作用。然而新計劃下也出現了新的認證手段,一些光伏產品制造商抱怨“看不懂”。
什么是“領跑者”計劃?
今年6月,由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和國家認監委聯合發布的一份《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國家能源局每年安排專門的市場規模實施此計劃,要求項目采用先進技術產品。“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以下指標:多晶硅組件和單晶硅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為16.5%、17%以上;高倍聚光光伏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30%以上;硅基、銅銦鎵硒、碲化鎘等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2%、13%、13%以上。
上述的一些指標,比目前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相對高一點。比如在多晶硅組件的轉換效率要求上,前者為16.5%,“規范”中提出15.5%,高出1個百分點;此外,以第一太陽能為代表的“碲化鎘”薄膜電池為例,兩套標準中,“領跑者”的標準也要高出2個百分點。
由于“領跑者”會設立一些光伏發電示范基地、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等,因此綜合而言,光伏產品制造商將要拿出更高技術的產品來角逐這類示范基地的相關產品選型。就在今年6月25日,國家能源局也正式發文,批準了大同市建設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首個“領跑者”基地現身。
認證機構扮演什么角色?
光伏產品技術指標的提升,使“領跑者”計劃本身顯得更有層次,然而,認證機構在其中的角色,似乎有些模糊不清。
在該計劃中,國家能源局會成為規范的制定者(對“領跑者”示范工程中所涉技術有相應要求);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會在比選后,擇優錄取電站開發商,隨后,設備廠商再通過自己的技術能力參與其中。
此外,國家能源局會對“領跑者”計劃項目,委托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行全過程的技術監測評價,在工程竣工驗收時重點檢查是否達到承諾的指標,在工程投產一年后進行評估并公布評估結果。簡而言之,第三方認證機構確實扮演著一些角色,但至于起到怎樣的作用不好評價。
一家光伏設備廠商高層告訴記者,認證機構已出動,參與的機構有兩家:分別為鑒衡認證中心(下稱“CGC”)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下稱“CQC”),多家海外認證機構未進入。記者了解到,CGC最近對9家光伏逆變器企業實行了“中國效率”認證,其中涵蓋了國內幾家主流的逆變器企業,如陽光電源(31.970, -1.52, -4.54%)、華為、無錫上能等。拿到該認證的某家公司負責人告訴本報,這就被行業內認為是可以參與“領跑者”計劃的敲門磚。而一些獲得認證的企業在對外宣傳時也稱,自己進入了“領跑者”首批名單。
與此同時,CQC也推出了所謂的“領跑者”認證計劃,并公布了第一批申請企業名單,涉及多晶及單晶組件、逆變器、背板材料等。
“據我們了解,有些企業參加了CGC的認證,就不想參加CQC的認證;有些企業自身已有了相應的技術指標、獲得了其他評價標準,兩個認證難道都要再去參加一下么?”前述光伏設備廠商的高層對記者說道。
另據行業人士透露,認證機構推出的“領跑者”計劃,并不能看作與國家能源局的“領跑者”項目相連,因為國家能源局目前并沒有任何文件下發,來指定認證機構。
一家光伏企業的管理層也對記者表示,在大同項目招標過程中,對于產品的技術,招標方只是提出了與國家能源局相一致的標準,也沒有說要拿到認證才行,“認證對于光伏組件、逆變器廠商而言,現在是一個可選項。只要企業能拿出符合招標方要求的證明,并且市場化運作即可。”
該人士也指出,由于部分企業自己生產的產品型號較多,如果去做認證,就要比一些同行多掏錢參與,這也是有些企業不愿意認證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位長期從事科研的光伏企業高層認為,“我們不想主動參與這些認證,因為這些認證并沒有與光伏補貼掛鉤;如果參與的話,其實是在浪費錢。”
當然也有人士指出,假設認證機構確能拿出高標準、嚴要求,篩選優質廠商、準確反映產品的發電量、效率及特性參數,參與這些認證也未嘗不可,但最好在推出相應認證業務時,對企業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