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中國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能源轉型迫在眉睫。伴隨我國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儲能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日漸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儲能領域的投資。預計2014年到2020年,僅中國電網級儲能市場規模就將超過100億美元。這是全聯新能源商會和漢能集團日前發布《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下稱《報告》中的一項重要結論。
儲能應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移峰、分布式能源及微電網、電力輔助服務、電力質量調頻、電動汽車充換電等,是解決新能源電力儲存的關鍵,也因此備受企業青睞。
但在技術路線眾多的前提下,誰能在經濟性、工藝上突圍,才是搶占市場的關鍵。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真正影響未來能源大格局的就是儲能技術,一旦儲能技術能夠突破了,其他的都好解決。”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項目庫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2013年底,中國共有76個規劃、在建和已投運的儲能項目(不含抽蓄、儲熱及壓縮空氣)。其中,已投運的項目在電力系統的累計裝機量為53.7MW,占全球裝機規模的7%。2011年,由于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項目的開展,裝機規模增速大幅提升,同比2010年增長了百倍。
中央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中國電力科學院配電網規劃與資產管理首席專家馬釗表示,儲能技術是電力系統、能源結構優化以及電能生產消費變革的重要支撐性技術。它可以對未來智能電網提供各種不可或缺的實際應用。儲能技術將是未來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其建設的各個主要環節。同時,儲能技術在接納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間歇性新能源入網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發展儲能技術的重要意義還包括削峰填谷、調節節約能源、提高電力電網系統效率延遲建設投資、保證電力電網系統安全等方面。
能源變革的迫切需求
儲能技術已被視為電網運行過程中―采、發、輸、配、用、儲六大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中引入儲能環節后,可以有效地實現需求側管理, 消除晝夜間峰谷差,平滑負荷,不僅可以更有效地 利用電力設備,降低供電成本,還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也可作為提高系統運行穩定性、調整 頻率、補償負荷波動的一種手段。儲能技術的應用必將在傳統的電力系統設計、規劃、調度、控制等方面帶來重大變革 。
近幾十年來,儲能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一直受到各國能源、交通、電力、電訊等部門的重視。電能可以轉換為化學能、勢能、動能、電磁能等形態存儲,按照其具體方式可分為物理、電磁、電化學和相變儲能四大類型。其中物理儲能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和飛輪儲能;電磁儲能包括超導、超級電容和高能密度電容儲能;電化學儲能包括鉛酸、鎳氫、鎳鎘、鋰離子、鈉硫和液流等電池儲能; 相變儲能包括冰蓄冷儲能等。
化石能源呈逐年下降趨勢,化石能源在整個 20 世紀所占的份額均在93%以上,其中煤炭能源占為主要部分,2050 年化石能源份額將減至 70%以下。
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尋求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方法,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說,既有節能減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長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儲能產業。
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特別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對環境和全球氣候所帶來的影響使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面臨嚴峻威脅。據預測,如按現有開采不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和連續不斷地日夜消耗這些化石燃料的速率來推算,煤、天然氣和石油的可使用有效年限分別為100年~120年、30年~50年和18年~30年。顯然,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及困境可能不是戰爭及食品,而是能源。
儲能本身不是新興的技術,但從產業角度來說卻是剛剛出現,正處在起步階段。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達到類似美國、日本將儲能當作一個獨立產業加以看待并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的程度,尤其在缺乏為儲能付費機制的前提下,儲能產業的商業化模式尚未成形。
我國現有系統中儲能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四川。仍能源分布可見能,容量僅占總裝機容量1.7%左右,遠沒有達到東部地區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的合理水平,且尚未建立用于瞬態電能質量管理。近20年來,我國由于系統失穩造成的大停電。事故已達140余起,每次損失數千萬元乃至數億。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以多點儲能裝置支撐東西部資源發展不均,有效地支持電網的系統電壓和頻率,穩定我國特有的電力系統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