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在推動太陽能進入國際市場的進程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表現出了極大的前景。這款電池使用空穴運輸層來促進暴露在陽光中的電流有效的運轉。然而,制造空穴運輸層的有機材料昂貴,而且材料缺乏長期穩定性。
《科學》發表一篇論文稱,由韓宏偉教授領導的一組中國科學家和瑞士洛桑理工大學Michael Gratzel 教授合作,已經研發出一種不使用空穴傳輸層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環境溫度穩定的全光照條件下,擁有12.8%的轉換效率和超過1000小時的穩定性。這項創新方法可以降低鈣鈦礦電池的成本,而且可以更加穩定的將他們推進市場。
混合有機-無機鹵化鉛甲酸鉛鈣鈦礦對薄膜太陽光電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主要歸功于它們很大的吸引系數,高電荷載流子遷移率和很長的擴散長度。然而,這些電池同樣需要昂貴的代價,因為空穴運輸層,需要高純度的材料和復雜的制作過程。
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研究介觀材料的 Michael Grätzel Center的一組科學家和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光子學和界面實驗室合作,由Michael Grätzel教授直接指導,已經成功的研發出一款不需要使用空穴傳輸層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顯示比較能量轉換效率(12.8%)和被證明在陽光直射下的穩定性超過1000個小時。
科學家制造新的太陽能電池,需要利用涂布滴落法作為碘化鉛的解決方案,甲碘化物,5-ammoniumvaleric?;馔ㄟ^多孔碳膜。太陽能電池的支架是用雙層的二氧化鈦和二氧化鋯組成的,覆蓋著多孔碳膜,氨基酸模板劑被用來促進毛孔內的鈣鈦礦成核和晶體生長。
在未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以滿足人們對可再生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一突破性的創新解決了發展這種高性價比的分支太陽能電池的一個主要限制因素,并為它的發展鋪平了一個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