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問題是對政策的誤讀
“在“純電動”還是“混動”的路線選擇上,我國新能源車企面臨諸多的困擾。國家重點發展純電動技術,以期實現對國外混合動力技術的“彎道超車”,而市場更親睞本應是“過渡產品”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面對這種疑慮,董揚指出,“路線問題”是對我國新能源政策的誤讀。
董揚表示,我國不是只發展純電動汽車,也不是拿純電動實現對國外的混合動力“彎道超車”,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電動汽車都是又做純電動又做混合動力。我國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規劃準確地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歸類于節能汽車,是節能汽車重要的技術路線;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及燃料汽車歸于新能源汽車。規劃里明確規定“以純電驅動為主要方向”,什么叫純電驅動?是汽車的驅動力來自電機,純電驅動包括插電式、征程式和一部分混合動力。所以我國并不是只發展純電動,把國家戰略解釋為只發展純電動是一種誤讀。
萬鋼部長曾指出,新能源汽車中的純電動、燃料電池及插電式三類汽車,一是因為性能價格比現在不好,價格太貴,必須由政府補助才能有市場;二是需要政府建基礎設施包括充電站和配套設施,這類汽車納入國家補助,由國家直接來參與操作。而混合動力則可通過加強油耗限值來發展,即在購買及使用環節上輔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混合動力。
事實上,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路線,由于部分人士不正確的引導,導致社會上對“路線問題”存在很大的誤解,認為混合動力是半截子革命,純電動是完全革命,其實這是不對的。未來20年內,對于節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混合動力作用遠遠大于純電動。因為混合動力可在每一輛汽車上安裝,而我國生產的純電動車在一百萬輛汽車中僅占到5%,美國、德國由于車輛的基數較小所以比例會高一些。
另一方面,必須明確純電動汽車在減排方面并不具優勢,真正能大量節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混合動力,所以應讓企業明確并重視混合動力的發展,把混合動力作為常規動力的升級版發展。
挖掘“圈地套錢”背后的企圖
2014年,全國各地紛紛掀起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潮。四川、武漢等地宣布要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各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也在各地落戶。事實上,各地紛紛“大張旗鼓”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無異于給各車企提供了低價拿地、獲取補貼的良機,于是假借新能源汽車之名操縱新一輪“圈地套錢”的質疑從未止息。對此,董揚認為,國家出臺政策是為了引導企業,允許企業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享有政策帶來的利好。
董揚認為,“圈地”的企業應存在三種目的,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分別為:一是企業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機會進入汽車生產行業;二是圈地囤地,土地也是資源,而且是有很大升值空間的資源;三是領取國家補助。
事實上,企業“圈地”最大的企圖和渴望在于進入汽車特別是轎車生產行列。我國的汽車生產受政府嚴格控制,是不放開的,所以,現在很多企業借以生產低速電動車、生產電動車的方式之機,企圖進入汽車生產領域,從而達到生產電動車、生產汽車的目的。這說明兩點:第一我國對汽車生產有嚴格的管制;第二我國汽車市場巨大,吸引各方資本進入。但國家之所以嚴格管制,是希望集中資源形成強大的企業,畢竟,汽車是一個社會性的交通工具,影響面廣且大。
董揚表示,關于企業圈地囤地的目的并不容易實現,因為只有當企業有確實的項目才能從地方政府拿到土地,而且土地都有審批和管理,工業用地不能轉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優惠政策與稅收掛鉤,所以,企業能圈地囤積土地資源的情況較少出現。
關于套取補貼的目的,董揚認為,只要在不做假的情況下領取補貼都是應該的。國家出臺政策是為了引導企業,允許企業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享有政策帶來的利好。當然,政策的制定應該做到公平、合理及嚴謹,法治社會就是要讓企業或個人研究政策、利用政策。